供暖,“一噸煤也不燒!” | |||
煤炭資訊網 | 2022/12/1 21:42:36 通訊特寫 | ||
“一噸煤也不燒!”水文地質局發揮專業優勢,通過實施邯鄲東部新區新能源重點項目——中心湖能源供應站、城發廣場地源熱泵項目,為城市建設提供新理念,開啟了“智慧+新能源”綠色采暖模式。
新城區建設的“新能源新概念” 邯鄲東湖新城規劃面積73平方公里,是一個兼具文化底蘊又有現代氣息的“未來之城”。東湖新城建設之初便將“綠色低碳”理念寫入規劃。水文地質局“大力發展地熱新能源產業、為助力“雙碳”目標貢獻央企力量”的產業發展方向與東湖新城建設理念高度契合,并因此承擔起實現新城區綠色轉型的光榮任務。 新能源項目位于邯鄲東部新區中部核心區,對提高城市品位、助力“雙碳”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。“要打造示范工程,承擔起為新城區中心區域提供新能源保障的重大責任,展現央企責任擔當。”水文地質局黨委書記、局長蔣向明進一步明確項目定位與建設要求。 水文地質局積極打造城市供暖“新概念”,將地熱新能源利用與城市規劃同步進行。在中心湖項目施工中,埋管工序創新性地設計在湖底,通過合理利用景觀湖及綠軸地下空間,以地下淺層地溫能為周邊公建項目提供冷熱源。這種創新設計將實現城市公用土地資源的高度集約化多功能利用,節約土地面積7.06萬平方米。 冬之會戰 向暖而行 初冬的邯鄲東湖新城,處處迸發出無限活力。在商務區中心湖底,新能源項目施工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。 “從去年11月項目進場至今,中央商務區城市配套及新能源湖區設計的3168口井,已完成豎直地埋井3110口。城發廣場地源熱泵系統已完成東區、南區豎直地埋井與東區水平連、南區大部分水平連施工任務。施工期間,項目部克服了疫情、天氣等影響,整體進展順利。”水文地質局一隊機電安裝分公司副經理、東湖項目經理鄭愛華介紹。 連日來,施工人員頂風冒寒、緊張施工,項目建成后,地下百米處的涓涓熱流將被輸送到周邊建筑中。東湖新城商務區及城發廣場等標志性建筑,將利用地源熱泵實現“冬季供暖、夏季制冷”目標。 科技創新助力“無煙城市”建設 水文地質局實施科技強局發展戰略,將科技創新作為打造“水文地質局品牌”的“關鍵一招”。東湖新城新能源項目將為周邊40萬平方米建筑供暖、制冷,服務面積大,需要對地熱新能源進行規?;?。“中深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科技創新團隊”通過研究總結出地熱能新能源開發利用的“八項關鍵技術”,在“能源規劃與設計、鉆探與施工、投資與運營”中發揮了重要作用。 同時,技術團隊加強淺層地源熱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,實施大規模地溫場光纖監測技術,通過動態監測地溫場變化特征,及時采取儲能補熱措施,實現地熱能可持續利用。通過BIM模塊化系統,進行自動化遠程監控,實現供熱系統的動態控制與管理,提高系統的整體能效,達到系統節能的總體目標。 與科技創新并行的還有施工工藝創新。 地埋管的常規施工為先開挖后打孔。施工人員考慮到項目所在地地下靜水位較淺,打破常規先鉆孔下豎直埋管,后開挖土方,做專項成品保護,不僅降低了降排水費用,也解決了土方無法外排的問題,加快了新能源施工進度。在景觀湖下施工淺層地埋管鉆孔和水平管網,容易與景觀湖建設發生矛盾和相互制約,做好水平管網保護尤為重要。技術團隊提前布局,通過預埋鋼套管的方法,解決了技術難題,確保了工程質量。 構建完整產業鏈引領產業發展
近年來,水文地質局大力發展地熱新能源產業,在河北工程大學打造了“大學無煙城”示范基地,在邯鄲東部中心商務區助力“新能源新概念新都市”建設,與河北廣平縣達成“地熱供暖示范縣”建設協議,將用地熱新能源解決縣城300萬平方米供暖問題。形成了“大學校區—新城市建設—全縣城供暖”多能源、多模式、多區域“特色發展”,引領了新型產業規?;l展。 未來,水文地質局將整合現有地熱新能源產業相關優勢資源,打造“地熱新能源科技公司”,形成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設計、地熱勘查、機電安裝、設備制造和投資運營公司等5個產業板塊,建立起完整產業鏈。 聚焦主業創一流,匠心逐夢再出發。水文地質局將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,持續深入打好藍天、碧水、凈土保衛戰中貢獻央企力量。
|